1660年虎克發現材料變形與受力大小的比例關系(虎克定律)。
1744年歐拉Euler推導出壓稈穩定極限荷載公式,沿用至今。
1779年第一座鑄鐵拱橋,英格蘭Coalbrookdale大橋建造完成;建在塞文河上,始建于1775or1777。
1786年法國建造巴黎法蘭西劇院,鐵+玻璃頂。
1820年美國費城建造第一棟鑄鐵建筑。
1828年維也納建造第一座鋼橋。
1851年倫敦花匠帕克斯頓設計的“水晶宮”展覽館,為玻璃鐵架結構,完全表現了工業生產的機械本能,“水晶宮”開創了建筑形式的新紀元。
1856年美國開始產鋼。
1874年第一座大跨鋼桁橋EadsBridge在圣路易(St.Louis)建成。
1876年法國巴黎建造艾菲爾鐵塔EiffelTower。
1881年電弧焊工藝問世。
1883年布魯克林(Brooklyn)吊橋完工.始建于1869年。
1889年法國世博會上設計的“埃菲爾鐵塔”和“機械館”,“埃菲爾鐵塔”為高架鐵結構,塔高328M。“機械館”是空前未有的大跨度結構,刷新了世界建筑的新紀錄,長420M,跨度達115M,結構方法首次運用了三鉸拱的原理。
1889年芝加哥的TheRandMcnallyBuilding建成,成為第一棟全鋼結構的大廈,10層。
1890年3月蘇格蘭福斯橋(FirthofForthBridge)完成,用鋼55,000噸,57條生命。8百萬鉚釘運回家。
1907年美國設立伯力恒鋼廠(BethlehemSteel)。
1908年伯力恒(BethlehemSteel)開始生產熱軋型鋼。
1909年德意志制造聯盟的彼得。貝倫斯設計了“柏林通用電氣公司透平機車間”,以鋼結構為骨架與大玻璃窗為特點,被稱為是第一座真正的現代建筑。
1909年美國麻州采用熱軋型鋼用于建筑結構。
1914年匈牙利Kazinczy證實梁具有塑性鉸極限行為。
1921年美國鋼結構學會AISC成立。
1923年AISC年發行第一版鋼結構設計規范AISC-ASD(容許應力法)
1930年耐候鋼問世。
1931年紐約帝國大廈完工,102層,高381米。
1940年LehighUniversity開始研究結構及構件的極限強度。
1944年柱研究學會(ColumnResearchCouncil,CRC)成立。
1947年高強度螺栓規范出版。
1950年中國東北制定鋼結構設計內部規定。
1953年建成世界第一個懸索屋面,美國北卡羅里那州的雷里體育館,現代懸索結構的開始。
1954年中國頒布第一本《鋼結構設計規范》(結規4-54)容許應力設計法。
1955年蘇聯頒布НйТУ121-55規范;日本中之島制鋼所開始生產輕量型鋼。
1956年12月中國采用蘇聯頒布НйТУ121-55規范為參考規范。
1957年第一次將塑性設計法用于建筑。
1960年日本積水(SEKISUIHOUSE)公司推出A型鋼結構住宅。
1961年建成北京工人體育館;中國現代懸索結構的開始。
1962年日本大和公司推出A型鋼結構住宅。
1965年日本松下住宅推出R2N型鋼結構住宅。
1970年當時世界最高大廈紐約世界貿易大廈建成,高410米
1973年當時最高的芝加哥西爾斯大廈SearsTower完工,110層,高442米。
1974年中國頒布TJ17-44(半概率,半經驗的設計法)。
1976年在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學進行的風洞實驗室研究。這一研究對MBMA、SBC和世界其他一些國家的規范中風荷載的規定做出貢獻,廣泛用于低層金屬結構系統。同年,法國USINOR發展可耐900℃的耐火鋼。
1980年日本鋼管公司NKK發展OLAC鋼板工藝(TMCP鋼板)。
1983年美國鋼結構學會AISC頒布第一本AISC-LRFD,極限設計法。
1988年中國頒布《鋼結構設計規范》(GBJ17-88)概率極限設計法。
1994年日本公布JISG3106SN鋼材標準。
1995年阪神地震,鋼結構抗震性能展現。
1996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產鋼國。產鋼量過億噸;臺灣容許應力設計法,極限設計法于1月1日頒布施行;9月21日地震,震后鋼結構使用范圍大增。
2002年世界各國鋼材生產全面過剩,貿易戰開始,鋼結構全面應用。